今日的資源城,昔日城貌的燦爛還未完全褪去,新貌便猶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身著傳統民族彩裝款款走進人們的視野,一座嶄新的民俗風情文化之城、一座丹霞文化旅游新城展現在趕超跨越的大潮中。
如何讓資源城建彰顯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豐富、地域民族風格鮮明的城鎮(zhèn)特色,這是歷史賦予資源縣委、縣政府決策者的責任,也是17萬多資源人民的期盼。
2012年,資源縣圍繞打造桂北丹霞文化旅游特色新城,緊扣“民族風情,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定位,委托桂林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進行量身規(guī)劃設計,一座凸顯該縣民族民居風貌特點和旅游特色的新城規(guī)劃躍然出爐。
設計規(guī)劃一審定通過,資源縣說干就干,迅速成立以組織部長為指揮長的工作小組,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立下責任狀。經過幾個月的大干快上、艱苦努力,從該縣九拱橋至大塘灣公路兩側、資中橋至污水處理廠東岸、資中橋至資中老橋可視范圍內14個標段,立面改造一期工程6萬余平方米即將完工,一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桂北文化旅游特色城鎮(zhèn)初露端倪。
“改造升級的縣城立面色系以白墻、灰瓦和仿木栗色為主,植入資源特有的丹霞紅作為點綴,改造過后的資源縣城呈現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境,滲透著濃厚的苗、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風情特色和別致的丹霞文化氣息。”資源縣委書記文飛在巡視工程推進現場時,指著剛改造完的立面介紹說。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
資源縣把民俗文化與丹霞文化融匯兼容,大手筆打造縣城文化靈魂和文化底蘊,投資了4300多萬元進行縣城風貌建設,縣城街道及資江兩岸美化、亮化、綠化工程,以及雙龍運動場、金石園、梯級滾水壩、河燈文化長廊、縣城臨江休閑場所等十大文化設施,與總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并已投入使用的民族體育館凝結和積淀了該縣的民俗傳統文化與丹霞旅游文化,提升了資源縣城發(fā)展品位。
與此同時,資源縣還將資江河堤親水步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寬、綠化。依托清澈秀美的資江,修建長廊、親水平臺、特色浮雕等建筑,既體現丹霞文化旅游的觀賞性,又突出親水設施建筑的適用性,實現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交相輝映,人居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資源縣為讓縣城面貌煥新顏,大刀闊斧改造升級。一座宜居、宜游、宜業(yè)的“三宜”特色文化旅游新城正邁著提速趕超的步伐向資源縣第十八屆河燈歌節(jié)暨首屆丹霞文化旅游節(jié)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