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之旅,游遍風土人情。廣西畫廊般的風景里,還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個民族,國5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之一。就像是所鐘愛的那些萬紫千紅的刺繡,怒放在青花瓷樣的山水底色上,繪就了一幅幅驚艷之美的圖畫。
就像是所鐘愛的那些萬紫千紅的刺繡。繪就了一幅幅驚艷之美的圖畫。怒放在青花瓷樣的山水底色上。
這些年來。提出這樣的疑問:漢族么?有時會茫然不知所措。漢族么?看看鏡中的自己,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初次見面的人。身上是滿族的旗袍,侗族的刺繡,藏族的念珠,苗族的銀飾,這些元素揉和在一個生自中原的漢族女子身上,難免使人疑惑了
細數(shù)起來。天上”織錦,那就是十天十夜也說不完的傳奇。且不說壯族的銅鼓、花山的壁畫。精美的刺繡,古樸的陶瓷,斑斕的繡球,干欄式的吊腳樓…只說那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jié)、侗族的樓和橋,可是廣西民族風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絕。
民歌;顫姖婍б鈸肀е拇禾。壯族人善于以歌來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和勞動,就像是山野中怒放的桃花。抒發(fā)思想感情,可謂“凡有井水處皆可作歌”田間地頭,花前月下,茶余飯后,勞作閑暇,只要張口,歌聲就如同山間的溪水一樣汩汩流出,綿綿不絕。
青年男女戀愛唱情歌。喪葬唱哭喪歌,婚嫁唱哭嫁歌。還有互相盤考競賽智力的歌,宴請賓客唱勸酒歌和節(jié)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禱歌,教養(yǎng)兒童唱兒歌和童謠。廣西,方能領會什么叫做“歌的海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會年年在這里舉辦,盛況空前。就連我這些外鄉(xiāng)人,也忘記了羞怯,躍躍欲試想要一展歌喉了
歌圩規(guī)?蛇_上萬人,至少也有數(shù)百人。還舉行拋繡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娛活動。直唱到月上林梢,通常以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為主。夜色漸濃,對歌的男女心兒越來越熱,于是眉目傳情,互拋繡球,一場美好的姻緣或許就此來開了帷幕…
農(nóng)閑時節(jié)。一年將盡,或中秋月明。山林之中,坡地之上,男女老少穿上盛裝,從十里八鄉(xiāng)趕赴歌圩。據(jù)說,唐朝時廣西已經(jīng)有了歌圩。廣東新語》卷八中載:新興女子有劉三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間、年十二;淹通經(jīng)史、善為歌、千里內(nèi)聞歌名而來者…嘗與白鶴鄉(xiāng)少年登山而歌、粵民及瑤?僮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數(shù)十百層,咸以為仙,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中談到竇州信宜縣及昭州平樂縣一帶風俗時載:谷熟時里檐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