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人口眾多,但不同地區(qū)的壯族人,風俗又有所差異,“圩逢”一稱源于壯語方言,漢語譯為“歌圩”,即歌會的意思。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四至十七日圩逢節(jié),當?shù)卮迕袷⒀b來到祭祀三國時代劉備、關公、張飛的三相廟前對唱山歌、表演民俗舞蹈、祭拜祈福,少則數(shù)百人,多則上萬人。屆時各地的小商販也會聚集于此,風味小吃和民族手工藝制品為圩逢節(jié)增添了不少特色,場面熱鬧非凡。 盡管當?shù)厝藢Α佰追辍焙軣嶂,但外界對于它的?/SPAN> 解并不多。
7月12日,在橫縣石塘鎮(zhèn)沙江三相廟,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推選來的40多個民俗表演隊各顯其能,表演了金雞舞、龍獅舞、紅橋祈福等,吸引了大量群眾觀看。來自南寧、賓陽及橫縣本地的30多個文藝困體進行了相聲、小品等文藝演出。三相廟周圍的樹蔭下,各個村莊的農(nóng)民歌手自由對歌,敲鑼打鼓,排場壯觀宏大。
過去,“圩逢”只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習俗,政府對它并不干預。由于它廣受民間歡迎,政府逐步給予引導和支持,如搭臺唱戲。唱山歌是壯族的民族特色,很多村民張口就可以來幾下山歌。在“圩逢”這一天,就會看到很多“山歌王”、“仙姑”的身影。山歌最精彩的表演就是對唱,對山歌比單純唱山歌難度要大,即興發(fā)揮的唱詞特別考驗歌者的智慧,因此,也特別吸引人,對唱得好的人,臺下的觀眾便掌聲四起,歡聲一片。可惜的是,唱山歌和聽山歌似乎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才喜歡,很少會看到年輕人喜歡山歌。
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副研究員梁肇佐介紹,南寧市歷史上曾有100多個圩逢點,現(xiàn)在僅存30多個,狀況不容樂觀。沙江三相廟歷經(jīng)600多年,終年香客不絕,被喻為江南古剎,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以“關公文化”為由頭舉辦旅游節(jié),除了激活和引導當?shù)厝罕娮杂X保護和發(fā)展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積極性,塑造壯族優(yōu)秀文化品牌,還能夠弘揚忠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廣西旅行社據(jù)悉,由世界弘揚關公文化協(xié)會投資6000多萬元的關公文化園于7月12日正式開工,工程預期5年,首期投入500萬,全部投資資金將在5年內分批落實到位。關公文化園的建成,將更好的保護和發(fā)展壯族圩逢,推動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