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不僅僅以山水甲天下動人,當(dāng)?shù)氐?/SPAN>美食也是有口皆碑傳 桂林地處嶺南要沖,自古官宦商旅云集,飲食習(xí)慣南北交融,粵、川、湘、浙、贛、閩均有承傳。如果你沒有嘗一嘗本地特色美食小吃那可就真的遺憾了。
桂林米粉
桂林最常見的就是米粉店了。桂林米粉圓細(xì)、爽滑、柔韌,具有獨(dú)特的風(fēng)味。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tuán)煮熟后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diǎn)是潔白、細(xì)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制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
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fēng)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最有特色的是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紅燒馬肉作配料,馬肉鮮嫩味香,壯陽補(bǔ)腎,以城中老店會仙樓的最為馳名。
狗肉
當(dāng)?shù)赜址Q地羊,是桂林傳統(tǒng)名吃,盛行不衰。狗肉以黃狗為上,白狗次之,黑狗為下。其吃法也多種多樣,既可以燉爛吃,亦可以紅燒,夏天涼拌,冬季火鍋。還有臘狗肉,春夏上市,其于柔韌中又帶甘美,為下酒佳肴。狗肉有溫補(bǔ)、滋陰作用。其烹制以桂北的靈川縣尤為有名。
尼姑素面
相傳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創(chuàng)。天長日久,制作方法廣為流傳。桂林尼姑面的精華的湯,湯是用黃豆芽、新鮮草菇、香菇、冬筍等久熬而成。湯色金黃,味鮮而甜,清香四溢。面條用清水煮熟裝碗,將湯放人,再加上桂林腐竹、黃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佐料,鮮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園內(nèi)月牙樓的最負(fù)盛名。
粉利
是用上好大米細(xì)磨成漿,搓成小圓柱狀,蒸至八成熟,取出晾干即成。桂林粉利上市說要在冬季春節(jié)前后,吃時切成條狀,配上臘肉、芹菜或菜花、青蒜等燴炒裝盤即可食用。特點(diǎn)是色鮮味美、香滑爽口。
桂林田螺
在桂林,每天在夜市擺賣及中高低檔次餐廳均可吃到田螺。其特點(diǎn)是大個肉肥、味道鮮美。煮田螺一定要配以桂林特制的酸辣椒,再放入蔥、姜、三花酒等各種配料炒煮而成,吃時其味酸辣鮮美,特別開胃。煮時須將螺尾敲掉,便于煮時進(jìn)味,亦便于吸食螺肉。
吃田螺,講究“喝”,要用手指捏緊螺蛔,嘴巴湊近螺口用力吸吮,便會發(fā)出“咝咝”的聲音。當(dāng)用力時,會同時將肉與湯吸出,當(dāng)螺螄肉吸不出來時就需用小竹簽來幫忙挑出。螺螄湯是煮田螺的精華,用它做出的螺螄米粉,鮮辣得會令人額上冒汗,臉上放光,過癮極了。
桂林松糕
用糯米摻粳米適量磨成粉,稍摻些黃糖水拌勻,再將半干半濕的米粉層層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時熟透即成。其味松軟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頭丁,其味更佳。桂林習(xí)俗,松糕一般用于喜慶場合,如生日賀壽、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贈以松糕,以示慶賀。為桂林的著名風(fēng)味小吃,今市場上亦不時有售。
啤酒魚
黃燜魚的改良升級版,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桂林菜的招牌菜之一,能做的地方很多,不過要吃好吃的啤酒魚還是要到陽朔,選擇一種叫做劍骨魚的魚烹飪,只有一條大刺,魚肉鮮嫩。而最出名的一家叫做彭大姐啤酒魚,具體在哪兒?西街就那么巴掌大的地方,自己找去吧。
白果燉老鴨
傳統(tǒng)滋補(bǔ)菜,采用桂林特產(chǎn)白果、老鴨切塊、火腿片及各種配料,放入燉盅上籠火蒸而成。久燉之后湯清味醇,奇妙的是鴨肉仍保持著彈性。江浙一帶盛行的老鴨煲,相比之下頓覺油膩。
桂林水糍粑
水糍粑多放內(nèi)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zhì)地細(xì)膩柔韌、 潔白晶美, 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 再裹上點(diǎn)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xì)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